典型文献
浅谈罗非鱼科学养殖技术
文献摘要:
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俗称非洲鲫,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原产于非洲的坦噶尼喀湖,外形类似鲫,鳍条多棘,形似鳜,是世界水产业的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自1956年首次从越南引入莫桑比克罗非鱼,因其形状似鲫,故又称非洲鲫,此后先后引入各种罗非鱼.据统计[1], 2020 年全国罗非鱼养殖面积超过106720万m2,苗种产量205.81亿尾,养殖产量165.54万t,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鱼养殖品种.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有很多养殖户为了提高产量,在养殖水体投放过量的肥料与饲料,导致水质恶化,对罗非鱼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现对罗非鱼科学养殖技术进行探讨[2].
文献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黄丽萍
作者机构:
海安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南通 2266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黄丽萍-.浅谈罗非鱼科学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22(08):69-71
A类:
坦噶尼喀湖
B类:
罗非鱼,鱼科,科学养殖技术,Oreochromis,mossambicus,俗称,越南,南洋,原产,产于,形似,水产业,科研培养,淡水养殖,养殖鱼类,被誉为,动物性,莫桑比克,克罗,故又称,养殖面积,苗种,养殖产量,淡水鱼,养殖品种,养殖户,提高产量,养殖水体,投放,放过,肥料,水质恶化
AB值:
0.41388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