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发育中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
文献摘要:
目的:研究小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共计36只,随机分为1、2、3周龄组(1-,2-,3-Week)、1、2、3月龄组(1-,2-,3-Month)(n=6).应用全细胞膜片钳及生物胞素细胞内标记技术区分锥体神经元与中间神经元,同时记录各组小鼠脑片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动作电位(AP)及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结果:与中间神经元相比,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AP放电特征表现为规则放电(RS),放电频率较为缓慢.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在出生后发育期间表现为:与1周龄组小鼠相比,2周龄组的静息膜电位(RMP)表现为显著超极化(P<0.01),2周后再无明显改变;1月龄组的膜输入阻抗(Rin)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1),在1月龄后无明显变化;膜电容(Cm)无明显变化.AP在发育早期的变化表现为:与1周龄组小鼠相比,3周龄组AP阈电位绝对值和幅值显著增加(P<0.01),2周龄组AP半波宽显著降低(P<0.05),在此之后无显著变化.sEPSCs随发育过程的变化表现为:1月龄小鼠sEP-SCs的频率和幅值相较于1周龄组均显著增加(P<0.01),在1月后趋于稳定,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小鼠出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存在时间特异性,电生理特性的成熟程度可以作为检测神经元是否成熟的功能学指标,同时电生理特性可以作为皮质中间神经元与锥体神经元区分的标志.
文献关键词:
小鼠;运动皮层;发育;全细胞膜片钳;被动膜特性;动作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白天宇;段红梅;张博雅;郝鹏;郝飞;高钰丹;赵文;杨朝阳;李晓光
作者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北京 10006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白天宇;段红梅;张博雅;郝鹏;郝飞;高钰丹;赵文;杨朝阳;李晓光-.发育中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22(05):485-490
A类:
被动膜特性,sEPSCs,Rin,sEP
B类:
运动皮层,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生后发育,出生后,发育阶段,周龄,龄组,Week,月龄,Month,全细胞膜片钳,内标,标记技术,中间神经元,脑片,动作电位,AP,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放电特征,特征表现,RS,放电频率,发育期,静息,膜电位,RMP,超极化,输入阻抗,膜电容,Cm,半波,在此之后
AB值:
0.19698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