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D-loop区联合序列的杂交鲫与野生鲫群体遗传特征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分析杂交起源的合方鲫品系和新型同源二倍体类鲫(NCRC)品系、实验红鲫品系及野生鲫群体的遗传特征,揭示杂交鲫群体与野生鲫群体的种质资源现状,为开展鲫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个杂交品系(合方鲫和NCRC)、1个实验室养殖品系(实验红鲫)和3个野生鲫群体(分别采自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长沙市长沙县和常德市)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6个鲫群体的线粒体COI基因和D-loop区序列,使用DnaSP 6.12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利用MEGA 7.0.26计算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运用TCS Network算法绘制单倍型网络,再以Structure 2.3.4推测群体遗传结构;利用Arlequin 3.5.2.2计算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并以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断法(BI)分别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通过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结合核苷酸错配分布分析评估群体历史动态.[结果]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D-loop区联合序列,从6个鲫群体中共鉴定出25个单倍型(Hap1~Hap25);且3个野生鲫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0.582~0.877)和核苷酸多样性(π,0.00227~0.00532)明显高于2个杂交品系和实验红鲫品系.构建的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均显示,合方鲫品系可形成独立分支,且与日本白鲫聚在一起.同时,合方鲫品系与其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539~0.0628)和遗传分化系数(FST,0.95147~0.98331)均较大,其次为NCRC品系和实验红鲫品系,说明养殖群体与野生鲫群体间已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在Structure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AMOVA分析,结果表明可将6个鲫群体划分为合方鲫品系、NCRC品系、实验红鲫品系和野生鲫群体共4组,且组间遗传变异占绝大部分(90.14%).从群体历史动态检验结果来看,6个鲫群体在近期历史上保持相对稳定,未曾经历过明显的群体扩张.[结论]合方鲫品系、NCRC品系及实验红鲫品系3个养殖群体与3个野生鲫群体间已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因此,在后续的鲫育种工作中应适当扩大繁育亲本数量,避免近亲繁殖和瓶颈效应,注重保护养殖群体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文献关键词:
鲫;远缘杂交;线粒体;COI基因;D-loop区;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杨聪慧;黄雪雪;戴承华;许效玮;王石;刘庆峰;张纯;周毅;刘少军
作者机构:
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杨聪慧;黄雪雪;戴承华;许效玮;王石;刘庆峰;张纯;周毅;刘少军-.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D-loop区联合序列的杂交鲫与野生鲫群体遗传特征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22(11):3009-3019
A类:
NCRC,Hap25,白鲫
B类:
COI,loop,遗传特征,品系,二倍体,体类,种质资源,资源现状,育种工作,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市长,长沙县,常德市,DnaSP,遗传多样性,MEGA,群体内,群体间,遗传距离,TCS,Network,制单,再以,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Arlequin,遗传分化,FST,邻接,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贝叶斯推断,BI,建系,系统发育进化树,Tajima,Fu,Fs,中性检验,错配,配分,分析评估,群体历史,历史动态,Hap1,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网络结构图,聚在一起,养殖群体,AMOVA,遗传变异,绝大部分,未曾,应适当,繁育,亲本,近亲繁殖,瓶颈效应,护养,群体种,远缘杂交
AB值:
0.349745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