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许夷狄者不一而足"——《春秋》"夷夏之变"中"进夷狄"的限度
文献摘要:
公羊家的"夷夏之辨"并不以地缘和人种差异为标准,而以文明教化为本位.《春秋》"进夷狄",称呼夷狄有州、国、氏、人、名、字、子七等.夷狄能行中国之礼,可朝聘、称王、设大夫、纪元、遣使,但还只是起步.夷狄之君楚穆王即便再贤,最高也只能称子.夷狄虽有屈完、子玉得臣之类贤大夫,《春秋》却不称氏.对夷狄贤臣季札,称名而贬.中国夷狄化没有底线,当贬则贬,当绝则绝.夷狄中国化则有限度,夷狄之进步虽可满足礼乐文明的一个条件但并不等于满足所有条件,这并非出于地域、种族的歧视,也非夷夏之人先天禀赋就存在差异性,而是强调夷狄慕王向化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必须有所积淀."进夷狄"的限度恰恰是"熔铸各种族为一体的一股精神力量",它对齐桓、晋文联合诸夏中国抗击外侮,对武帝北攘匈奴、南征南越、建构中华身份认同都产生了影响.
文献关键词:
春秋公羊学;夷夏之辨;进夷狄;不一而足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余治平
作者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 哲学系,上海20024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余治平-."许夷狄者不一而足"——《春秋》"夷夏之变"中"进夷狄"的限度)[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2(04):46-55
A类:
进夷狄,朝聘,狄之君,楚穆王
B类:
不一而足,公羊家,夷夏之辨,不以,人种,种差,文明教化,称呼,能行,称王,大夫,纪元,遣使,即便,虽有,子玉,之类,贤臣,季札,称名,有底,礼乐文明,并不等于,种族,歧视,之人,先天禀赋,历史过程,恰恰,熔铸,一股,精神力量,对齐,文联,抗击,外侮,武帝,匈奴,南征,南越,身份认同,春秋公羊学
AB值:
0.39591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