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发展型社会救助:理论框架与制度建构
文献摘要:
在绝对贫困消失和共同富裕背景下,我国传统生存型社会救助应适应新形势,向发展型社会救助转变.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问题是,制度理念和主体单一,体制分割,救助 目标落后,福利悬崖和负激励效应明显.发展型社会救助建基于能力贫困论、相对贫困论、贫困代际传递和新贫困理论等,其本质特征是,注重能力救助和积极预防,强调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参与.在国际实践中,衡量贫困的标准已趋向多元,应对措施有扩大社会投资,实行工作福利、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等.要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与时俱进地建立发展型社会救助体系,就需要从单向式向双向式救助转变,从政府包办向政府主导转变,从消极救济向积极预防转变,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从无差别化向个性化转变.
文献关键词:
发展型社会救助;共同富裕;国际实践;制度建构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余少祥
作者机构:
国家机关运行保障研究中心 北京 10073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余少祥-.发展型社会救助:理论框架与制度建构)[J].浙江学刊,2022(03):108-117
A类:
发展型社会救助,福利悬崖
B类:
制度建构,绝对贫困,生存型,制度理念,激励效应,能力贫困,相对贫困,贫困代际传递,新贫困,贫困理论,其本质,本质特征,积极预防,个性化需求,多元参与,国际实践,大社,社会投资,现金,转移支付,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发展,社会救助体系,单向式,双向式,包办,救济,无差别,差别化
AB值:
0.33278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