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南水北调禹州段沿线稳定性研究
文献摘要:
由于南水北调禹州段干渠经过膨胀土、湿润性黄土以及煤矿采空区等区域,容易产生形变,影响干渠的稳定性.为了从宏观到微观掌握干渠及沿线的稳定性,基于Sentinel-1 A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干渠沿线的形变信息,结合形成原因、变化趋势等对形变区域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干渠沿线进行危险性分区.结果表明,干渠及两侧1 km范围内99.459%的特征沉降点形变速率在-20~19 mm/a;古城镇干渠沿线存在一处由于煤矿开采导致的明显沉降区域,累计沉降量最大可达-118.63 mm,在研究时段内沉降并无减缓趋势.监测结果可为南水北调禹州段干渠的后期保护和安全运营提供参考,为利用时序InSAR技术监测南水北调干渠沿线稳定性提供思路.
文献关键词:
时序InSAR;形变监测;禹州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蔚
作者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 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蔚-.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南水北调禹州段沿线稳定性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2(10):53-57,85
A类:
禹州段
B类:
InSAR,稳定性研究,过膨胀,膨胀土,湿润性,黄土,煤矿采空区,Sentinel,数据利用,SBAS,技术获取,形成原因,危险性分区,降点,形变速率,古城镇,一处,煤矿开采,沉降区,累计沉降,沉降量,监测结果,安全运营,技术监测,南水北调干渠,形变监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AB值:
0.32300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