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张爱玲对西方废墟书写的自我接受
文献摘要:
20世纪初的战争灾难带来了"世纪末"的情绪,西方作家不约而同地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个废墟世界,使废墟意象成为人类经验的普遍隐喻.而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并不存在废墟文学的土壤,张爱玲凭借着自身敏锐的感受力和对外国文学的自我接受,创造了具有废墟美学风格的文学作品,触摸到了西方废墟美学的脉搏.废墟文学书写着现代社会的流离、现实与传统的割裂,体现了人们思想的迷茫和心灵的绝望,表现了中西作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切忧患与思考.通过废墟书写,中西作家重新赋予破碎世界以新的意义.废墟是对时间的记忆,也是一种唤醒过去、记录当下的载体,时间成了过去在现在里的显现,在现在中被认知.因此,中西废墟书写通过一个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以寓言为其表征形式,表达了作家们的一种共同的救赎愿景.
文献关键词:
废墟书写;乔伊斯;艾略特;劳伦斯;卡夫卡;张爱玲
作者姓名:
胡作友;朱晗
作者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引用格式:
[1]胡作友;朱晗-.张爱玲对西方废墟书写的自我接受)[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2(02):58-66
A类:
废墟书写
B类:
张爱玲,灾难,世纪末,不约而同,描写,一个个,类经,中国现代文学,凭借着,敏锐,感受力,外国文学,废墟美学,美学风格,文学作品,触摸,摸到,脉搏,文学书写,流离,割裂,迷茫,绝望,人类文明进程,深切,忧患,去在,支离破碎,寓言,救赎,乔伊斯,艾略特,劳伦斯,卡夫卡
AB值:
0.35332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