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斜外侧入路和后路融合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对比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 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优、缺点.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Ⅰ~Ⅱ度腰椎滑脱症115例患者,其中男33例,女82例;年龄41~72岁,平均(57.3±7.1)岁.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56例(后路融合组),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59例(斜外侧融合组).记录并对比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影像结果、临床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均获得12~48个月,平均(27.0±3.4)个月的随访.与后路融合组对比,斜外侧融合组操作时间短,出血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或原有神经症状加重现象;术后切口皮肤无坏死,切口无感染.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斜外侧融合组[(1.10±0.08)分]低于后路复位融合组[(1.51±0.15)分,P<0.05].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后路融合组和斜外侧融合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术后(49±8)°,(53±6)°;末次随访(47±8)°,(51±9)°]、滑脱率[术后(10.8±3.4)%,(3.6±1.3)%;末次随访(11.2±3.5)%,、(3.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滑脱角[术后(8±2)°、(9±2)°;末次随访时(8±2)°、(8±1)°]、骶倾角[(术后(43±7)°、(42±6)°;末次随访时(42±6)°、(40±5)°]和椎间隙高度[(术后(12.1±1.8)mm、(12.2±1.6)mm;末次随访时(11.6±1.5)mm、(11.0±1.3)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DI指数方面,后路融合组由术前(32.9±7.1)%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7.0±2.6)%;斜外侧融合组由术前(32.7±7.7)%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6.5±2.3)%,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后路融合组(14.29%)高于斜外侧融合组(11.86%)(P<0.05).后路融合组融合率96.4%高于斜外侧融合组(94.9%)(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或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固定融合部位邻近节段无明显退变.结论 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并椎间融合两种方法用于Ⅰ~Ⅱ度腰椎滑脱的治疗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前者固定融合方式临床优势更加明显,操作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对椎管和椎管内神经基本无干扰、椎体复位效果好、安全性高、恢复快等.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作为Ⅰ~Ⅱ度腰椎滑脱症较好的手术治疗选择.
文献关键词:
腰椎;脊椎滑脱;内固定;脊柱融合术
作者姓名:
曾忠友;张建乔;宋永兴;俞伟;范顺武;方向前;裴斐;宋国浩;范时洋
作者机构:
314000 嘉兴,武警部队骨科中心武警海警总队医院骨二科;310016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
引用格式:
[1]曾忠友;张建乔;宋永兴;俞伟;范顺武;方向前;裴斐;宋国浩;范时洋-.斜外侧入路和后路融合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对比研究)[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22(02):80-90
A类:
B类:
斜外侧入路,后路,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斜外侧椎间融合,肌间隙入路,路通,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固定,排除标准,中男,椎间融合器,植骨,固定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结果,并发症情况,操作时间,神经损伤,有神,神经症状,术后切口,无感,腰部,VAS,重复测量,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ODI,并发症发生率,融合率,内固定松动,移位,固定融合,邻近节段,退变,融合方式,临床优势,椎管内,本无,无干扰,椎体复位,复位效果,适应证,治疗选择,脊椎滑脱,脊柱融合术
AB值:
0.18246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