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如何创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式(笔谈)
文献摘要:
新中国的人文学术经历了两次范式转型,一是从民国学术到共和国学术的丕变,二是从"以阶级论为纲"的学术形态到"以现代化为纲"的学术形态的变迁,近年来,人文研究已进入第三次转型,即从"以现代化(西方化)为纲"向"以本土化(中国化)为纲"的方向性转变.第三次转型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主旨,要求...>>详细新中国的人文学术经历了两次范式转型,一是从民国学术到共和国学术的丕变,二是从"以阶级论为纲"的学术形态到"以现代化为纲"的学术形态的变迁,近年来,人文研究已进入第三次转型,即从"以现代化(西方化)为纲"向"以本土化(中国化)为纲"的方向性转变.第三次转型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主旨,要求学术扎根于中国社会和现实土壤,直面并回应时代问题.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为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回信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值此回信一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回信精神,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致思于如何凝练基于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问题的学术概念、理论、思想,如何创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式,以期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
文献关键词:
中国范式;中华文明;中国政治经济学;中国哲学研究;儒学现代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姜义华;郑永年;杨丽君;万俊人;姚洋;陈卫平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上海200433;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40;清华大学,北京100084;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100080;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20004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姜义华;郑永年;杨丽君;万俊人;姚洋;陈卫平-.如何创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式(笔谈) )[J].文史哲,2022(03):
A类:
民国学术,共和国学术,儒学现代化转型
B类:
中国范式,笔谈,人文学术,学术经历,范式转型,阶级论,人文研究,第三次,西方化,方向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主旨,求学,时代问题,文史哲,编辑部,编辑人员,前进方向,做中国人,骨气,底气,中华文明,历史和现实,中国道路,扬中,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答好,重大课题,共同努力,下推,文化创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周年,回信精神,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学术概念,中国政治经济学,中国哲学研究
AB值:
0.26587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