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投鸣解纷:清代民间纠纷化解的实践及法律意义——以徽州投状文书为中心
文献摘要:
徽州投状文书显示,在民间纠纷发生后至正式面官起诉前,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投鸣特定对象调处纷争,并为正式诉讼预留证据.明初里老人理讼制度实行时,投鸣即意味着启动法定的"乡诉讼"程序.而明中叶之后直至清末,投鸣引发的民间纠纷解决的走向有二:一是投到人赶赴纠纷现场及时查验事实并给予调处,若调处成功,纠纷即可解决,此时的投鸣是启动民间调处程序的标志;二是调处失败后告官成讼,投到人即会向官府投递呈文,将现场查验事实如实说明,呈文被视作"案中之纲领"成为审案的重要证据,此时的投鸣和现场查验则与司法查证直接关联.投状文书呈现的投鸣制度真实再现了传统时期基层司法运作实态,而投鸣解纷有助于拓展基层司法"实践"的运作空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表达"之欠缺.
文献关键词:
清代;徽州;民间纠纷;投状文书;投鸣
作者姓名:
郑小春;陶良琴
作者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郑小春;陶良琴-.投鸣解纷:清代民间纠纷化解的实践及法律意义——以徽州投状文书为中心)[J].社会科学,2022(11):68-78
A类:
投鸣,投状文书
B类:
解纷,清代民间,纠纷化解,法律意义,徽州,至正,起诉,诉前,特定对象,调处,纷争,预留,明初,人理,理讼,明中叶,清末,民间纠纷解决,投到,赶赴,告官,官府,投递,递呈,呈文,现场查验,如实,实说,纲领,审案,查证,直接关联,司法运作
AB值:
0.34746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