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东坡笠屐"的图文生成及其多重阐释——一个跨媒介艺术史研究的个案
文献摘要:
苏轼戴笠着屐的形象,最初源于其谪居儋州的生活片段,经由后人的文学书写与绘画形塑,逐渐演变为苏轼最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在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而广泛的影响.关于"东坡笠屐"的既往研究,或从文字材料出发,梳理探讨其本事源流及文化意蕴,或侧重图像分析,就图式与技法风格考察"东坡笠屐"主题绘画的艺术特征.文章尝试综合运用文字与图像两方面材料,引入"跨媒介艺术史"的研究视野,探讨"东坡笠屐"形象的生成路径及其多重阐释面向.后人或借助"风雨海上苏"的政治隐喻,还原苏轼贬谪儋州的历史本事,对其戴笠形象作原境式的解读;或将苏轼打造为趋于符号化的文人典范,凸显"坡仙"风流的形象内涵;或发掘 苏轼形 象的诙谐潜质,展示一种超越文人传统的精神姿态.这些不同的形塑方式,也显示出图文媒介之于苏轼形 象生成及其意义阐释的不同影响.
文献关键词:
苏轼;"东坡笠屐";《东坡笠屐图》;跨媒介艺术史
作者姓名:
陈琳琳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琳琳-."东坡笠屐"的图文生成及其多重阐释——一个跨媒介艺术史研究的个案)[J].艺术百家,2022(03):28-38,66
A类:
B类:
东坡,图文,文生,跨媒介艺术史,艺术史研究,苏轼,谪居,儋州,人的文学,文学书写,形塑,最深,深入人心,经典形象,中国艺术史,文化史,本事,文化意蕴,重图,图像分析,图式,技法风格,主题绘画,艺术特征,生成路径,风雨,政治隐喻,贬谪,原境,符号化,风流,形象内涵,诙谐,潜质,文人传统,神姿,出图,之于,象生,意义阐释
AB值:
0.4478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