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中国化的经济法进路——以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为目标
文献摘要:
百年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与社会具体实践的四次结合过程中对收入分配问题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对现阶段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新时代对共同富裕路径的探索中,收入分配理论未来着力点在于初次分配注重公平公正共享,协调法律制度促进社会分配格局合理化,构建可循环分配体系.据此,建议修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电子商务法,提高试用期工资、最低工资和养老金的最低限制,提高劳动质量,提升劳动过程中被社会认可的有效劳动;再分配注重内需,协调法律制度确保社会分配关系公平化,建议制定"社会保障法",修改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耕地占用税法、预算法,及契税法的第6条第3款,真正推动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平衡内需结构进而畅通国内大循环系统.
文献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不平衡不充分;收入分配;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杨忠孝;王文君
作者机构: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上海,20004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杨忠孝;王文君-.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中国化的经济法进路——以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为目标)[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05):68-76
A类: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
B类:
经济法,社会主要矛盾,分配问题,阶段化,解人,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启示意义,收入分配理论,初次分配,公平公正,法律制度,社会分配,分配格局,可循环,分配体系,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促进法,电子商务法,试用期,最低工资,养老金,最低限,劳动质量,劳动过程,社会认可,效劳,再分配,内需,分配关系,公平化,社会保障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耕地占用税,预算法,契税法,农村税费,农村市场,市场经济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循环系统
AB值:
0.35491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