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我国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治理的政策思考
文献摘要:
社会稳定风险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内在属性,并且遵循着"技术生产—制度诱发—主观建构"的生成与演化过程.项目建设的施工安全、邻避效应开启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治理,然而社会稳定风险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同时还包含着风险程度与级别的差异化呈现,以及不同主体的差异化行动策略加剧了社会稳定风险的生产与演化.根据达伦多夫的理论阐释,将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程度归结为"低强度—低烈度、高强度—低烈度、低强度—高烈度、高强度—高烈度"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主体分歧的弥合,以及实现社会稳定风险诱发变量的分解与阻隔.同时,我国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治理及政策导向有着鲜明的本土意涵,风险治理需要立足于工程项目技术风险及其"相处"问题,明确本土风险治理的制度环境,促进公众有效的风险沟通与权益表达正常化、规范化,才能实现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有效规避与常态化治理.
文献关键词:
社会稳定风险;风险治理;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伯承;亓淑敏
作者机构: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海洋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上海20023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伯承;亓淑敏-.我国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治理的政策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2(01):83-89
A类:
伦多夫
B类:
风险治理,政策思考,工程项目建设,内在属性,主观建构,施工安全,邻避效应,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风险程度,同主体,行动策略,略加,达伦,理论阐释,归结为,低强度,高烈度,弥合,阻隔,政策导向,意涵,技术风险,相处,土风,制度环境,风险沟通,正常化,常态化治理
AB值:
0.32215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