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不同扩散性的两种碳源对生物除磷污泥颗粒化早期聚集特性的影响
文献摘要:
平行运行2组构型相同的低高径比SBR反应器,分别以高扩散性的NaAc(1#反应器)和低扩散性的可溶性淀粉(2#反应器)为单一碳源模拟生活污水,研究不同扩散性的两种碳源对生物除磷污泥颗粒化早期聚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初期可溶性淀粉(2#反应器)通过絮凝作用最先在系统中形成粒径较大但疏松的絮体污泥,在培养后期NaAc(1#反应器)能够显著加快污泥的聚集和颗粒化速度.反应器运行90 d后,1#系统初步实现了颗粒化,污泥粒径在200μm左右,颗粒污泥轮廓清晰,结构密实;2#系统污泥以絮体为主,粒径为50μm左右.两个系统中COD去除率均达90%以上,2#反应器除磷率低于1#反应器.1#系统内Defluviicoccus(88%)占据绝对优势,除磷由Dechloromonas(5.46%)完成;2#系统优势菌属为Ornithinibacter(33.19%)和反硝化聚磷菌Tessaracoccus(38.34%).
文献关键词:
碳源扩散性;生物除磷污泥;颗粒化
作者姓名:
王瀚;陈希;张媛媛;袁乙卜;胡彬;宫延哲;张建民;范晨龙;房妮
作者机构:
西安工程大学 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瀚;陈希;张媛媛;袁乙卜;胡彬;宫延哲;张建民;范晨龙;房妮-.不同扩散性的两种碳源对生物除磷污泥颗粒化早期聚集特性的影响)[J].当代化工,2022(05):1076-1079,1097
A类:
生物除磷污泥,Ornithinibacter,Tessaracoccus,碳源扩散性
B类:
污泥颗粒化,聚集特性,行运,组构,高径比,SBR,反应器,NaAc,1#,可溶性淀粉,2#,生活污水,絮凝作用,最先,絮体,颗粒污泥,廓清,密实,COD,去除率,除磷率,Defluviicoccus,绝对优势,Dechloromonas,优势菌,反硝化聚磷菌
AB值:
0.24066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