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入路选择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脊柱矢状面重建临床疗效观察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入路选择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脊柱矢状面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0例行单侧PVP为单侧组,40例行双侧PVP为双侧组.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经济学及手术前后脊柱矢状面重建参数[骨盆入射角(PI)、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椎旁肌肌电变化[静息状态下、伸展躯干状态下椎旁肌平均肌电值(AEMG)及拾物保持状态下平均功率频率斜率(MPFs)]、腰椎功能(JOA)、疼痛程度(VAS)、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 单侧组手术时间短于双侧组,透视次数少于双侧组,骨水泥用量少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单侧组静息状态下AEMG及拾物保持状态下MPFs低于双侧组,伸展躯干状态下AEMG高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PI、LL高于术前,TK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JOA、VAS评分低于术前,ADL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直接医疗费少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与双侧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均能取得良好效果,改善患者脊柱矢状位平衡状态,而单侧PVP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直接医疗费低等优势,并可早期改善椎旁肌肉功能状态.
文献关键词:
单侧;双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骨折;脊柱矢状面重建;椎旁肌肌电
作者姓名:
辜琴
作者机构: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四川 攀枝花617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辜琴-.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入路选择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脊柱矢状面重建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22(02):153-158
A类:
脊柱矢状面重建,椎旁肌肌电,拾物,MPFs
B类: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入路选择,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患者,临床疗效观察,PVP,我院,组手,手术情况,手术前后,重建参数,骨盆入射角,胸椎后凸,TK,腰椎前凸角,LL,肌电变化,静息状态,伸展,躯干,AEMG,平均功率,腰椎功能,JOA,疼痛程度,VAS,日常生活能力,ADL,手术时间,骨水泥,水泥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医疗费,能取,良好效果,矢状位平衡,平衡状态,早期改善,椎旁肌肉,肌肉功能,功能状态
AB值:
0.18449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