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间隙之间:基于三维可达性的"纳凉网络"设计研究
文献摘要:
当前一些大城市针对城市热岛效应制定的相关政策与规划策略对城市中公共空间的访问行为、市民步行行为、高密度城市的立体化特征等尚欠考虑.以香港中西区和湾仔区的小型公共空间作为立体化城市设计的极端案例,基于认知寻路机制、结合三维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技术对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流量潜力进行测算,并利用无监督机器学习,探索公共空间的大小、地理位置可见性和设计品质之间的关系,发现其设计品质随着面积增加与可见性的提高而提升.结合小型空间分布、城市通风及行人使用最频繁的日常路线,为湾仔分区勾勒出一幅"纳凉网络"设计图,使其可以服务于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各个群体.对公共空间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讨步行可达的复杂性,提出具有逻辑的空间设计干预方法,从而增加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与使用群体,同时为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文献关键词:
风景园林;小型公共空间;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三维可达性;连续性公共空间网络;"纳凉网络";立体化城市;香港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张灵珠;晴安蓝;崔敏榆;曾文馨
作者机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香港大学建筑学院;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园境建筑学部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灵珠;晴安蓝;崔敏榆;曾文馨-.间隙之间:基于三维可达性的"纳凉网络"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22(06):109-114
A类:
三维可达性,湾仔区,小型公共空间,连续性公共空间网络
B类:
纳凉,城市热岛效应,应制,规划策略,访问行为,行行,高密度城市,欠考虑,中西区,立体化城市,城市设计,寻路,三维空间,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无监督机器学习,可见性,设计品质,城市通风,勾勒,一幅,设计图,不同年龄层,步行可达,设计干预,干预方法,使用频率,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规划,规划与设计,设计实践,风景园林
AB值:
0.305219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