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子宫肌瘤经腹腔镜剔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评分系统的建立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经腹腔镜剔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行腹腔镜剔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49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比较2组的临床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子宫肌瘤经腹腔镜剔除术后并发DVT的影响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模型并进行预测效能验证.结果:493例行腹腔镜剔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中,术后并发下肢DVT者41例,发生率为8.32%(41/493);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气腹压力、血浆D-二聚体以及术后卧床时间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3.786,95%CI:1.749~8.197)、术前合并症(OR=3.390,95%CI:1.524~7.543)、全身麻醉(OR=3.778,95%CI:1.722~8.287)、手术时间≥2 h(OR=2.884,95%CI:1.384~6.010)、术中气腹压力≥15 mmHg(1 mmHg=0.133 kPa,OR=3.295,95%CI:1.539~7.055)、血浆D-二聚体≥500 ng/mL(OR=4.141,95%CI:1.925~8.909)以及术后卧床时间≥5 d(OR=3.628,95%CI:1.710~7.697)均为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7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剔除术后并发DTV的列线图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年龄≥60岁为93分、术前合并症为85分、全身麻醉为93分、手术时间≥2 h为74分、术中气腹压力≥15 mmHg为83分、血浆D-二聚体≥500 ng/mL为100分、术后卧床时间≥5 d为91分,模型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53(95%CI:0.822~0.884),校正曲线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内部验证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合并下肢DVT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95%CI:0.804~0.860).结论:年龄≥60岁、术前合并症、全身麻醉、手术时间≥2 h、术中气腹压力≥15 mmHg、血浆D-二聚体≥500 ng/mL以及术后卧床时间≥5 d均为子宫肌瘤经腹腔镜剔除术后并发下肢DTV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7项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有助于预测子宫肌瘤经腹腔镜剔除术后并发下肢DTV的发生风险.
文献关键词:
子宫肿瘤;平滑肌瘤;腹腔镜;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列线图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梁惠霞;林淑媛;范蔚芳;董纪秀
作者机构: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妇产科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梁惠霞;林淑媛;范蔚芳;董纪秀-.子宫肌瘤经腹腔镜剔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评分系统的建立)[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22(04):398-402
A类:
B类:
经腹腔,腹腔镜剔除术,术后并发,发下,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风险,风险评分,评分系统,deep,vein,thrombosis,DVT,风险列线图模型,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第九,子宫肌瘤患者,临床情况,列线图风险模型,预测效能,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手术时间,中气,气腹压力,二聚体,卧床时间,全身麻醉,mmHg,kPa,DTV,列线图预警模型,模型验证,校正曲线,实测值,内部验证,妇科腹部手术,手术患者,发生风险,子宫肿瘤,平滑肌瘤,静脉血栓形成
AB值:
0.15444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