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乡村振兴的文化治理转向
文献摘要:
近代以来,中国在探寻救国图强的过程中,把当今冠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民间文化作为贫穷落后的症结所在,不同党派和群体都把治理文化作为中国的强国之道.新颁布实施的《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了建设善治乡村的目标.善治不同于统治,它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对权威的自觉认同以及与政府的自愿合作.文化治理是借助文化开展的治理,它不仅在促进自我治理和共同治理方面有重要作用,还在提升治理的合法性、有效性,以及提高公民的参与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些也正是达成善治目标的基本要求.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振兴需要从治理文化转向文化治理.近年来,中国在开展非遗保护过程中,民间文化被重新命名为"非遗",使它实现了法律和政治学两个层面的合法性的统一,成为文化治理的基础设施.国家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增添了文化活动的设施设备,也将部分非遗纳入服务内容,让文化治理有了深入开展的渠道.
文献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治理;乡村振兴;善治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杨洪林;顿山
作者机构:
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民族大学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 湖北 恩施445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杨洪林;顿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乡村振兴的文化治理转向)[J].文化遗产,2022(03):16-23
A类:
B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治理,治理转向,近代以来,救国,国图,图强,民间文化,贫穷落后,症结所在,同党,党派,治理文化,颁布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善治,自我治理,共同治理,治理有效,从治,文化转向,非遗保护,重新命名,政治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活动,设施设备,服务内容
AB值:
0.32071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