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高寒草甸不同黄帚橐吾密度斑块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文献摘要:
为了解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斑块植物群落维持和演替过程,本研究以不同密度黄帚橐吾微斑块为研究对象,根据密度等级设置6个斑块梯度(D0,D1,D2,D3,D4和D5),分析不同斑块草地群落结构及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黄帚橐吾密度的增加,禾本科和莎草科重要值明显降低,黄帚橐吾逐渐成为建群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在D1~D2之间香农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为最高值;去除黄帚橐吾后的总地上生物量表现为D1显著高于D5(P<0.05),禾本科、莎草科和豆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为D4最高,杂类草生物量为D1显著高于D3~D5(P<0.05);总地下生物量和0~10 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变化趋势一致,为D1显著高于D4(P<0.05),10~20 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因此,当黄帚橐吾的密度介于D1~D2时,对草地稳定性的维持具有积极作用.
文献关键词:
黄帚橐吾;高寒草甸;多样性;生物量
作者姓名:
王玉琴;宋梅玲;周睿;王宏生;马玉寿
作者机构:
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西宁810016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玉琴;宋梅玲;周睿;王宏生;马玉寿-.高寒草甸不同黄帚橐吾密度斑块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草地学报,2022(09):2264-2272
A类:
B类:
高寒草甸,黄帚橐吾,植物群落结构,群落结构特征,Ligularia,virgaurea,演替过程,不同密度,微斑块,D0,D1,D2,D3,D4,D5,草地群落,禾本科,莎草科,重要值,建群种,物种多样性指数,香农,维纳,纳指,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最高值,地上生物量,豆科植物,杂类,地下生物量,土层
AB值:
0.32841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