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关节镜缝合桥技术微创治疗肩袖腱内撕裂的临床疗效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关节镜缝合桥技术微创治疗肩袖腱内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采用关节镜缝合桥技术诊治的肩袖腱内撕裂患者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53.1±8.4岁(36~66岁).术中对关节面肩袖组织的质地、张力等情况进行探查评估后选择手术修复的方式,采用穿肌腱缝合桥技术修复16例(穿肌腱组),转肩袖全层撕裂后采用缝合桥技术修复12例(转全层组).穿肌腱组患者术中有限清理滑囊面病变组织后采用穿肌腱缝合桥技术修复肩袖;转全层组患者术中彻底清除滑囊面及关节面肩袖组织转为肩袖全层撕裂后采用缝合桥技术修复肩袖.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估,运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分(UCLA)及肩关节简明评分(SST)评估肩关节功能,同时评估患者肩关节日常活动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外展、体侧外旋、内旋,并对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等进行比较分析.末次随访时,根据患者术后肩关节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资料评估肩袖的完整性.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成功随访,随访时间24~60月,平均42.6月.穿肌腱组和转全层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随访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穿肌腱组和转全层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5.8±2.3、6.4±1.8分别改善至0.8±0.4、1.3±1.3,ASES评分由术前的48.2±14.4、40.3±14.4分别增加至93.8±3.1、90.7±7.7,UCLA评分由术前的15.6±4.4、13.2±3.1分别增加至32.5±2.3、31.6±1.9,SST评分由术前的4.9±1.5、4.3±0.9分别增加至8.9±0.9、9.3±1.1.肩关节日常活动由术前的16.2±3.7、13.4±4.1分别增加至28.5±1.1、28.4±1.4.前屈上举活动度由术前的130.6°±13.6°、126.3°±12.0°分别改善至161.6°±5.9°、158.7°±5.4°,外展活动度由术前的121.2° ±27.1°、120.8°±14.6°分别改善至162.9°±5.1°、159.3°±8.7°,体侧外旋活动度由术前的28.8° ±11.4°、26.1°±10.6°分别改善至39.6°±6.6°、38.4°±3.8°,内旋活动度两组均由术前的L4椎体水平改善至T10椎体水平.同一组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及功能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ASES评分划分等级,穿肌腱组和转全层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3.8%和91.7%.末次随访时,23例患者成功获得影像学随访,2例患者术后出现肩袖部分再撕裂,肩袖再撕裂率为8.7%.结论:关节镜缝合桥技术微创治疗肩袖腱内撕裂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优良率可达90%以上.穿肌腱修复和转全层修复在临床疗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文献关键词:
关节镜;缝合桥技术;腱内撕裂;气泡征;穿肌腱修复
作者姓名:
商培洋;虞陆超;章筛林;成翔宇;石继祥;石文俊
作者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骨科 上海 200062
引用格式:
[1]商培洋;虞陆超;章筛林;成翔宇;石继祥;石文俊-.关节镜缝合桥技术微创治疗肩袖腱内撕裂的临床疗效)[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2(08):602-611
A类:
腱内撕裂,穿肌腱修复
B类:
关节镜,缝合桥技术,微创治疗,肩袖,回顾性研究,关节面,探查,后选择,手术修复,肌腱缝合,滑囊,病变组织,彻底清除,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估,肩肘外科,科协,ASE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简明,SST,肩关节功能,时评,节日,日常活动,肩关节活动度,上举,内旋,术后疗效,磁共振成像,获得成功,随访时间,分由,L4,椎体,T10,肩关节疼痛,疗效比较,分划,分等级,优良率,再撕裂,面无,气泡征
AB值:
0.19961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