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基于粒子轨迹的危岩体损伤识别研究
文献摘要:
危岩体损伤早期识别是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针对传统监测方法准确性低、敏感性差的问题,提出用于评价危岩体损伤前后运动形式变化的指标——粒子轨迹.通过分析危岩体运动学机理,推导危岩体粒子轨迹与主控结构面粘结面积相关性.引入互相关近似熵概念并拓展至三维,用于评价危岩体损伤前后粒子轨迹差异程度,实现对粒子轨迹的定量分析.开展模型试验,监测危岩体不同后缘裂缝深度下的自由振动响应,利用三维互相关近似熵分析粒子轨迹差异性.试验结果表明,随岩桥损伤程度加强,粒子轨迹熵值逐渐增大.相比传统监测方法,粒子轨迹对危岩体结构面损伤更敏感且普适性强,为危岩体损伤识别及崩塌早期预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文献关键词:
岩崩;损伤识别;运动轨迹;信息熵;互相关近似熵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赵晨;谢谟文;刘卫南;路光
作者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赵晨;谢谟文;刘卫南;路光-.基于粒子轨迹的危岩体损伤识别研究)[J].金属矿山,2022(04):66-71
A类:
互相关近似熵
B类:
粒子轨迹,危岩体,岩体损伤,损伤识别,早期识别,边坡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方法,运动形式,形式变化,运动学,主控结构,粘结,模型试验,后缘裂缝,裂缝深度,自由振动响应,岩桥,岩体结构面,崩塌,早期预警,岩崩,运动轨迹,信息熵
AB值:
0.228303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