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我国高速铁路钢轨隐伤形成机理及维护策略
            文献摘要: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出现的钢轨隐伤伤损,采用现场观测与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这种钢轨隐伤形成的机理,分析高速铁路钢轨初期、中期及后期隐伤的外观特征、裂纹形貌及微观组织特征;通过分析擦伤白层诱发隐伤和延性耗竭诱发隐伤2种伤损诱发机理,探讨应对隐伤的维护策略.结果表明:初期隐伤以V型裂纹为主,中期隐伤呈现黑斑和低塌,而后期隐伤则发展为剥离掉块或内部核伤;高速铁路钢轨由擦伤白层诱发的隐伤伤损多集中在站区和长大坡道,隐伤裂纹附近存在较浅的白层组织,厚度小于0.2 mm;由延性耗竭诱发的隐伤伤损多集中在站内和道岔区,隐伤裂纹附近未发现白层组织,轨面较大的切应力(加速区与制动区)或轨面不平顺(如周期性硌伤)均可能诱发此类隐伤.为此,应加强隐伤频发线路(站内、道岔区及长大坡道)轨顶面硬度、平直度及白层马氏体检测.
                文献关键词:
                    高速铁路;钢轨隐伤;白层组织;延性耗竭;滚动接触疲劳;维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佳朋;张银花;田常海;李英奇;刘丰收
                    
                作者机构: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佳朋;张银花;田常海;李英奇;刘丰收-.我国高速铁路钢轨隐伤形成机理及维护策略)[J].中国铁道科学,2022(02):40-47
                    
                A类:
                钢轨隐伤,延性耗竭,白层组织
                B类:
                    高速铁路钢轨,形成机理,维护策略,伤损,现场观测,实验室试验,外观特征,裂纹形貌,微观组织特征,擦伤,黑斑,低塌,剥离掉块,多集,站区,长大坡道,较浅,站内,道岔区,切应力,轨面不平顺,硌伤,顶面,平直度,马氏体,滚动接触疲劳
                AB值:
                    0.245674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