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Ag@SiO2纳米核壳结构对铒碲发光玻璃的发光增强机制
文献摘要:
本研究首次把预先制备好的Ag@SiO2纳米核壳结构成功地引进到碲化物发光玻璃70TeO2-25ZnO-5La2O3-0.5Er2O3体内,发现(A)Ag(1.6×10?6 mol/L)@SiO2(40 nm)@Er3+(0.5%):铒碲发光玻璃相对于样品(B)Er3+(0.5%):铒碲发光玻璃的可见光与红外光的激发光谱强度的最大增强依次为149.0%与161.5%,可见光与红外光的发光光谱强度则依次最大增强了155.2%与151.6%,同时还发现样品(A)相对于样品(B)的寿命显著变长.由于Ag@SiO2的表面等离子体吸收峰恰好位于546.0 nm,它与铒离子的发光峰546.0 nm完全共振,因此,Ag@SiO2对铒碲发光玻璃的发光共振增强作用显著.由于银的纳米核壳结构与玻璃的制作具有分步实现的优点,它既能成功控制Ag@SiO2的尺寸,而且在Ag@SiO2@Er:铒碲发光玻璃的制作过程中还具有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同时价格也更加便宜.在保证银不被氧化的前提下,还可控制稀土离子发光中心与银的表面等离子体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成功地减少背向能量反传递.上述优点促成了Ag@SiO2纳米核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有效加强了Ag@SiO2@Er3+:铒碲发光玻璃的常规光致发光强度.
文献关键词:
Ag@SiO2纳米核壳结构;发光的增强作用;表面等离离子体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陈晓波;李崧;赵国营;刘洪珍;郭敬华;马瑜;王克志;耿珠峰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应用光学北京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 200235;北京科技大学 先进金属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北京师范大学 化学学院, 北京 10087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晓波;李崧;赵国营;刘洪珍;郭敬华;马瑜;王克志;耿珠峰-.Ag@SiO2纳米核壳结构对铒碲发光玻璃的发光增强机制)[J].中国光学,2022(02):224-232
A类:
70TeO2,25ZnO,5La2O3,5Er2O3,发光的增强作用,表面等离离子体
B类:
Ag,SiO2,核壳结构,发光玻璃,光增强,增强机制,进到,碲化物,Er3+,玻璃相,可见光,激发光谱,光谱强度,发光光谱,变长,表面等离子体,体吸收,吸收峰,恰好,铒离子,分步,时价,便宜,稀土离子,能够成功,少背,背向,结构表面,光致发光,发光强度
AB值:
0.25848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