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重思感性活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
文献摘要:
"感性"是康德和马克思思考问题的共同出发点,但康德看到的是"活动的感性",而马克思强调的是"感性的活动".从表面来看,这只是词语的颠倒;从内在机理来看,却是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活动的感性"引申出科学知识与道德信仰的划界、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感性的活动"则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彰显着实践活动涵摄认识活动的一体关系,其理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人对自然合理性态度的形而上学根据只能是"感性的活动",它内在蕴含着"人应当怎样行动"的绝对道德律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以人的自由本质为前提、凭借人的理性能力确立的改变世界所应遵循的普遍价值原则之一,对人的经验生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范导性作用.
文献关键词:
感性活动;人;自然;和谐共生;范导性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侯继迎
作者机构:
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侯继迎-.重思感性活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J].哲学研究,2022(06):42-50
A类:
B类:
感性活动,寻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康德,思思,思考问题,同出,词语,颠倒,内在机理,引申,科学知识,道德信仰,划界,原初,显着,着实,涵摄,认识活动,性态度,形而上学,内在蕴含,道德律令,借人,改变世界,所应,普遍价值,价值原则,范导性
AB值:
0.4506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