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工资的影响及偏向性研究
文献摘要:
文章通过引入含有时间分配的效用函数拓展任务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工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工资有负向冲击,主要通过缩短劳动工时和劳动岗位更替实现.一方面,智能机器的应用将劳动者从部分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解脱出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从而降低工资;另一方面,机器的应用会直接替代劳动,技能"折旧效应"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工作,且机器人大规模应用会弱化企业对劳动的依赖,用工关系的短期化也将引发劳动岗位的频繁更替,对劳动者的工资产生负面影响.(2)人工智能应用对不同技能劳动者工资的影响具有偏向性,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提升可以缓解人工智能应用对工资的负向冲击;人工智能应用对工资的负向影响会随着劳动者执行任务的复杂度和认知要求的提高而弱化.文章认为,要制定收入分配调节政策以平抑人工智能应用的冲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转换能力,促使劳动力市场上形成"技能—岗位"匹配的良性互动.
文献关键词:
人工智能;劳动工资;偏向性;职业属性
作者姓名:
王林辉;钱圆圆;董直庆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林辉;钱圆圆;董直庆-.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工资的影响及偏向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22(04):17-29
A类:
B类:
人工智能应用,劳动工资,偏向性,时间分配,效用函数,拓展任务,任务模型,影响及作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工时,更替,智能机器,繁重,工作任务,解脱,脱出,工作时间,低工资,接替,代劳,折旧,劳动力市场,难以获得,用工关系,短期化,技能劳动,技能水平,解人,收入分配调节,平抑,职业转换能力,良性互动,职业属性
AB值:
0.31540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