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柳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介属性与共情连接——以冬奥会闭幕式节目《折柳·寄情》为例
文献摘要:
跨文化共情传播的动力既来自于情感的本能参与,又包含社会交往的现实需求.传播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共情传播媒介与内容,引导传受双方从认知共识走向情感共鸣,有效提升传播效果并回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本文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节目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柳这一意象,阐明文化意象,讨论东西方受众共情的触发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虽然柳在东西方所承载的情感寓意与现实表征有所差别,但其中也存在相通的意义空间,极易引起传受双方的共情,为东西方受众实现友好交流提供了新视角.
文献关键词:
意象;媒介属性;跨文化传播;共情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黄晓琴;陈林炯
作者机构: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国际教育>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黄晓琴;陈林炯-.柳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介属性与共情连接——以冬奥会闭幕式节目《折柳·寄情》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12):94-96
A类:
B类:
跨文化传播,媒介属性,闭幕式,节目,寄情,文化共情,共情传播,本能,社会交往,传播过程,传播媒介,情感共鸣,传播效果,北京冬奥会,一意,明文,文化意象,东西方,受众共情,触发机制,寓意,现实表征,相通,意义空间
AB值:
0.37330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