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黄河三角洲潮上带和潮间带不同生境微塑料分布规律
文献摘要:
微塑料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持久性污染物之一,对海洋生态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危害.河口三角洲作为典型的滨海盐沼湿地,属生态敏感地带,是海洋和陆地两大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选取黄河三角洲潮上带和潮间带盐沼裸斑、翅碱蓬、柽柳、芦苇和潮沟五种典型生境开展土壤微塑料进行采样调查并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潮上带及潮间带土壤中塑料的整体丰度范围在7~147个/kg,相比世界范围内其他滨海地区属于中等水平,其中翅碱蓬区是微塑料平均丰度最高的区域.整体而言,在各材质中,聚乙烯材质微塑料的检出比例最大,达29.53%;而在各形状中,碎片状微塑料占比最大,达38.88%,其次是颗粒状微塑料,占比37.09%,二者比例接近,为研究区微塑料的主要形态.潮汐作用对微塑料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微塑料在距离海岸较近的样点丰度较低,而在高潮线附近明显聚集,同时在植被覆盖区微塑料丰度也明显升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强度较低,但仍面临着来自原位风化降解、潮汐风力搬运等多种潜在来源的微塑料污染.综上,对河口湿地微塑料污染的治理与防护,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关键词:
微塑料污染;沉积物;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生境栖息地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宋劼;易雨君;周扬;高艳宁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宋劼;易雨君;周扬;高艳宁-.黄河三角洲潮上带和潮间带不同生境微塑料分布规律)[J].海洋与湖沼,2022(03):607-615
A类:
生境栖息地
B类:
黄河三角洲,潮上带,潮间带,不同生境,持久性,海洋生态系统,潜在危害,河口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生态敏感,大生态,翅碱蓬,柽柳,芦苇,潮沟,土壤微塑料,采样调查,滨海地区,区属,中等水平,平均丰度,整体而言,聚乙烯,颗粒状,主要形态,潮汐作用,离海,海岸,高潮线,植被覆盖,覆盖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人类活动强度,风化,风力,搬运,潜在来源,微塑料污染,河口湿地,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沉积物
AB值:
0.31469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