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青藏高原高海拔—难进入地区无人机地质调查试验研究与应用展望
文献摘要: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气候恶劣、环境脆弱,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质构造最为复杂的地区,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和造山的高原,属于全球典型的高海拔—难进入地区,传统的地质工作方法受到一定制约.笔者等首次将无人机引入海拔5000 m的藏北高原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探索研发无人机地质填图技术.通过5种不同类型无人机填图飞行试验,笔者等认为固定翼和旋翼无人机经螺旋桨、机身机翼以及倾斜摄影平台升级后可用于高海拔—难进入地区的大—中等比例尺(1:50000至1:1000)区域地质调查等地学领域野外作业.改进后的无人机理论寿命更长、飞行更加平稳、影像质量大幅提升.经实地飞行试验和野外校验,无人机获得的影像数据精度优于遥感卫星,局部精度最高可达3 cm,各地质体接触关系及纹理清晰明显,地质解译效果好,总体正确率高于95%.无人机地质填图技术具有成本低、数据获取快速、空间分辨率高、搭载设备类型多样等优势,在未来可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创建一种安全、多维度、高精度虚拟地质作业平台,满足个性化、智能化、实时化、精确化的地质矿产工作需求.
文献关键词:
无人机;地质调查;高海拔难进入地区;应用前景;西藏
作者姓名:
郑明;宋扬;唐菊兴;刘治博;胡广胜;胡懿灵
作者机构: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郑明;宋扬;唐菊兴;刘治博;胡广胜;胡懿灵-.青藏高原高海拔—难进入地区无人机地质调查试验研究与应用展望)[J].地质论评,2022(04):1423-1438
A类:
高海拔难进入地区
B类:
青藏高原,应用展望,空气稀薄,地质构造,第三极,造山,地质工作,工作方法,入海,藏北高原,调查工作,地质填图,飞行试验,固定翼,旋翼无人机,螺旋桨,机身,机翼,倾斜摄影,平台升级,等比例,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地学,野外作业,影像质量,外校,校验,影像数据,数据精度,遥感卫星,地质体,接触关系,地质解译,数据获取,空间分辨率,分辨率高,搭载,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技术结合,作业平台,精确化,地质矿产
AB值:
0.358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