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先秦文学社会功用的变迁与文学的发展
文献摘要:
先秦文学由"感物悦情"而生,周初执政者用《诗》等作为实施德政的"训诫工具"而使文学出现政治化倾向.孔子等仿此将诫勉对象扩展到社会下层,对《诗》《书》等作教化性阐释而使其成为"教化载体".战国人文思潮中,诸子以哲理散文作为进身之阶,"新史官"为逐利而写史、删史、改史,使上古文学成为"自用求贵"的工具,因而具有明显的"求用"目的 性.求用,使得文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形式更加多样化,表现方法更加丰富,使得文学表现主体发生类型性变化;求用,使得创作者个体私欲和执政者小集团私欲产生交织:它们形成合力,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文献关键词:
先秦文学;感物悦情;训诫工具;教化载体;自用求贵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郑杰文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郑杰文-.先秦文学社会功用的变迁与文学的发展)[J].文学评论,2022(01):23-31
A类:
感物悦情,训诫工具,自用求贵
B类:
先秦文学,文学社,社会功用,周初,执政者,德政,现政,政治化,孔子,诫勉,教化性,教化载体,战国,文思,诸子,哲理,散文,进身之阶,史官,逐利,上古,古文学,加贴,表现方法,文学表现,创作者,私欲,小集团
AB值:
0.37613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