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论乡村治理中项目制的优势与限度——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视角
文献摘要:
通过项目制的形式进行乡村治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项目制既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有助于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透镜"审视乡村治理中的项目制,其优势在于价值合理性、工具合理性以及二者的统一.即项目制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底色...>>详细通过项目制的形式进行乡村治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项目制既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有助于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透镜"审视乡村治理中的项目制,其优势在于价值合理性、工具合理性以及二者的统一.即项目制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底色、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认同;增强了国家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能力、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要素.然而,由于项目主体行为逻辑间的张力,导致项目制辩证性地存在限度.中央政府、基层政府、乡村社会与农民等主体之间行为逻辑的差异,使得"项目"主体的目标定位、行为方式、利益判断存在罅隙.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看,构建科学、合理的项目主体结构,理顺项目主体间行为关系是充分发挥项目制治理优势的基本前提.
文献关键词:
乡村治理;项目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赵成福;田杨
作者机构: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赵成福;田杨-.论乡村治理中项目制的优势与限度——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视角 )[J].社会主义研究,2022(02):110-116
A类:
B类:
乡村治理,中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符合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透镜,价值合理性,工具合理性,政治底色,政治认同,国家化,社会主要矛盾,主体行为,行为逻辑,辩证性,中央政府,基层政府,乡村社会,目标定位,行为方式,罅隙,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主体结构,理顺,主体间,行为关系,项目制治理,治理优势,基本前提
AB值:
0.25331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