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农业生产方式、交易成本与中国乡村治理
文献摘要: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力是社会前进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进而决定了社会治理形式.本文通过梳理1949年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制度变迁的历程发现,由于长期以来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其技术进步缓慢,风险规避意识强烈,生产剩余及积累有限.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贯彻外生的以重工业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推行农业生产集体化,人民公社全面建立,乡村治理制度随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易成本急剧上升,产生了严重后果.自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小农生产经济模式回归,人民公社解体,接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逐渐内生地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过渡,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小农生产,这一变革为我国乡村治理制度的重构与创新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文献关键词:
农业生产方式;交易成本;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许庆;刘进;杨青
作者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上海财经大学三农研究院,上海,200433;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许庆;刘进;杨青-.农业生产方式、交易成本与中国乡村治理)[J].农业经济问题,2022(10):32-39
A类:
B类:
农业生产方式,交易成本,中国乡村,马克思主义理论,会前,根本动力,治理形式,乡村治理制度,制度变迁,小农经济,精耕细作,自给自足,风险规避,重工业,工业发展,集体化,人民公社,随即,翻天覆地,严重后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生产,经济模式,解体,农村劳动力,非农,生地,技术密集,现代农业生产
AB值:
0.29526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