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由汉语引发的西夏文同音借用——兼谈音义关系
文献摘要:
在西夏译本中存在一种跨语言的通假现象,这类通假是由汉语语音引起的,兼涉夏汉两种语言文字,关联的是西夏字形,本质上借用的却是汉语语音.由于引发通假的为同音汉字,无关西夏语自身,因此在回溯本字时不能考虑西夏字的读音,而是要考虑汉字之间的同音关系.西夏文献中的通假字按照词语间不同的音义关系可分为"同源通用"和"同音借用"两类.同源通用字形近义通,仅出现在西夏语本身;同音借用字形义相远,可应用于夏汉两种表意文字之间.
文献关键词:
西夏;通假;同音词;同源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孙颖新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 10073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孙颖新-.由汉语引发的西夏文同音借用——兼谈音义关系)[J].宁夏社会科学,2022(04):180-184
A类:
B类:
文同,音借,借用,音义关系,译本,跨语言,汉语语音,语言文字,字形,汉字,关西,西夏语,回溯,本字,读音,西夏文献,通假字,词语,通用字,形近,形义,表意文字,同音词,同源词
AB值:
0.34569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