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论中间游移力量——毛泽东思想"中间地带"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文献摘要:
当代世界格局是在冷战两极格局瓦解的基础上衍化的;由于世界格局变迁和中国局势变化,毛泽东思想的"中间地带"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关于冷战两极时代的中间地带概念,既有自然属性,更具有浓重的社会属性,即作为国际角色,它代表着世界格局的一支力量,始终处于变动与分化状态;中间地带实际是中间(游移)力量,是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参照指标.毛泽东思想关于"中间地带"理论的启示:中间地带不是固定不变的;冷战结束后,中间地带的变化,助推着当今世界格局基本上呈现出新的衍化态势,即处于两种趋势的三支力量角逐中(单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要求单极化的力量和要求多极化的力量及这两支力量的交集间还存在一个中间游移力量);单极化力量经常要利用中间游移力量的变动不居特性,影响世界格局运行;中间游移力量的站位状况,影响单极行为体凝聚力的消长,关联着单极化力量的总体竞争力大小,也相应地影响到多极化力量的增减.中间地带,作为游移力量,其外交特点是由自身历史与相关条件决定的,目标是为了保障本国安全,获取本国最大化的外交收益,谋求在世界格局中的话语权最大化.
文献关键词:
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世界格局;中间游移力量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钮维敢
作者机构:
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616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钮维敢-.论中间游移力量——毛泽东思想"中间地带"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宁夏社会科学,2022(02):31-42
A类:
B类:
中间游移力量,毛泽东思想,中间地带,当代意义,当代世界,冷战,两极格局,瓦解,衍化,局势,自然属性,浓重,社会属性,国际角色,世界格局变化,推着,基本上,三支,量角,角逐,单极,多极化趋势,两支,交集,极化力,变动不居,影响世界,行为体,消长,总体竞争力,增减,其外,外交特点,自身历史,国安,交收,谋求
AB值:
0.31903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