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过程型逻辑: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实现机制
文献摘要: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创新需要探索在数字化、智能化场景下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逻辑架构与提升路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由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可匹配性五项要素组成,运用"输入—转化—输出—反馈"过程分析框架构建的实现逻辑框架可分解为目标输入、运行转化、服务输出、效果反馈四个独立、相互关联且循环运作的环节,数字技术赋能作用贯穿其间,增添了要素与环节匹配过程中的智能属性.这一理论分析框架要求从智慧化建设角度探讨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路径,精准实现供需接轨、整合数字文化资源、科学量化考核指标、提高反馈的知识场活性,从而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发展格局.
文献关键词: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数字驱动;供需匹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罗娟
作者机构:
西华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西南财经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罗娟-.过程型逻辑: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实现机制)[J].农村经济,2022(10):82-90
A类:
B类:
数字乡村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服务可及性,实现机制,逻辑架构,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匹配性,五项,过程分析,框架构建,实现逻辑,逻辑框架,可分解,效果反馈,相互关联,数字技术赋能,其间,理论分析框架,智慧化建设,接轨,数字文化资源,量化考核,考核指标,知识场活性,数字驱动,供需匹配
AB值:
0.29186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