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乡村教育文化空间的认知缺席与建构策略
文献摘要:
理论路径依赖和城市经验模式阻碍着人们对乡村教育的解读,二者的合力导致对乡村教育文化空间的认知缺席.所谓乡村教育空间是指以广义的乡村教育环境、设施、活动为基础,兼具物理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三重属性的特殊社会文化空间.基于"文化空间"的理论内涵,本文认为在乡村教育文化空间中存在四个相互包含、相互转化、共融共生的文化空间层级.根据相应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教育逻辑、社会逻辑,它们分别被定义为以乡土记忆为母体的涵养空间,以耕种劳作为手段的实践空间,以传道授业为 目标的教学空间,以互融共生为表征的内蕴空间.人们对乡村教育文化空间的认知缺席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涵养空间母体属性认知不足,实践空间劳动实践价值低估,教学空间文化育人意识薄弱,内蕴空间协同育人共识淡漠.为了有效建构乡村教育文化空间,应开启历史对话,阐释与再生涵养空间;重塑参与主体,强化体认,完善实践空间;凸显文化意识,实现教学空间的文化功能的外化与浸染;激活协作精神,唤醒与共构内蕴空间.
文献关键词:
乡村教育;文化空间;乡村振兴;空间理论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黄贤忠
作者机构:
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 40216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黄贤忠-.乡村教育文化空间的认知缺席与建构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2022(05):65-72
A类:
B类:
乡村教育,教育文化,文化空间,缺席,建构策略,理论路径,路径依赖,城市经验,经验模式,教育空间,教育环境,精神性,理论内涵,相互转化,共融,空间层级,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教育逻辑,社会逻辑,乡土记忆,母体,耕种,劳作,实践空间,传道授业,教学空间,互融共生,内蕴,劳动实践,实践价值,价值低估,空间文化,文化育人,育人意识,空间协同,淡漠,有效建构,参与主体,文化意识,文化功能,外化,浸染,空间理论
AB值:
0.42379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