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再读法海寺:空间秩序与意义塑造
文献摘要:
本文以法海寺大雄宝殿的空间秩序与意义塑造为核心,探讨了明代早中期佛寺的设计手法与营建规制.首先,通过梳理大雄宝殿的内外部空间特征,考察了"天界寺模式"的影响.随后围绕大殿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概念的构建与呈现展开讨论.重点剖析了中央供奉空间三佛概念的复合表达、隔架板图像与周边元素的匹配设计,以及周匝参礼空间各类元素的整体性配置等现象,归纳总结出彼时流行信仰影响下的典型设计手法与模式,如造像、壁画、彩画、法器等元素的同构性设计;建筑顶部空间的精细化处理;供奉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混合性特征与个性化色彩等.
文献关键词:
空间;藏传佛教;曼荼罗;壁画;造像
作者姓名:
陈捷;张昕
作者机构: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100102;北京工业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012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捷;张昕-.再读法海寺:空间秩序与意义塑造)[J].美术研究,2022(04):18-26
A类:
B类:
再读,读法,法海寺,空间秩序,以法,大雄宝殿,早中期,佛寺,设计手法,营建,外部空间,空间特征,天界,大殿,殿内,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展开讨论,供奉,板图,匹配设计,彼时,典型设计,造像,壁画,彩画,法器,同构性,顶部空间,细化处理,表达方式,混合性,藏传佛教,曼荼罗
AB值:
0.56308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