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毛细水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土遗址劣化特征与机理
文献摘要:
反复波动的地下水导致遗址土体底部呈现不断的干-湿状态,毛细水的周期性升降伴随着盐分离子的运移,导致遗址根部土体劣化.为研究毛细水对遗址土体的破坏作用与劣化机理,选择山西李二口长城粉砂土制备重塑样,分别进行去离子水、Na2S04溶液、NaCl溶液的毛细水干-湿循环试验,研究不同溶液毛细上升对遗址土体的破坏作用,结合微观变化分析其劣化机理.结果表明,不同溶液毛细水干-湿循环作用对土体产生的破坏现象不同,去离子水毛细干-湿循环作用于土体主要发育遇水化泥、网格状裂隙、块状坍塌和少量粉化病害;Na2S04溶液在土体中的毛细上升速度显著高于NaCl溶液,且Na2S04侵蚀试样主要以体积膨胀为主,最终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哑铃"状破坏;NaCl侵蚀试样呈底部大、上部小的"圆台"状变形,主要发育裂隙病害和轻微的体变形,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土体裂隙开口宽度不断增加且最宽处发育位置逐渐升高.微观测试表明,相同条件下Na2SO4结晶后的体积约是NaCl的6.48倍;Na2S04结晶形态为球体且以单体形式赋存,结晶压是其破坏的主导动力;NaCl结晶形态主要为不规则形状且呈带状聚集,结晶压通过微裂隙导致土体开裂加剧,结晶压和软化作用是其破坏的主导动力.
文献关键词:
土遗址;毛细作用;干-湿循环;劣化机理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周杰;杨晓芳;王逢睿;王捷;刘宝兰;王瑞林
作者机构: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730000;国家文物局石窟保护技术重点科研基地,兰州730000;甘肃省岩土文物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730000;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太原030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周杰;杨晓芳;王逢睿;王捷;刘宝兰;王瑞林-.毛细水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土遗址劣化特征与机理)[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6):804-811,818
A类:
B类:
毛细水,土遗址,特征与机理,遗址土,土体,升降,盐分离子,运移,根部,劣化机理,二口,长城,粉砂土,土制,去离子水,Na2S04,NaCl,循环试验,毛细上升,变化分析,破坏现象,格状,块状,坍塌,粉化,上升速度,体积膨胀,哑铃,圆台,裂隙病害,循环次数,微观测试,测试表明,Na2SO4,结晶形态,球体,赋存,不规则形状,微裂隙,软化作用,毛细作用
AB值:
0.34331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