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刘喜明运用朝暮分调脾肾法验案举隅
文献摘要:
朝暮分调法是于清晨及傍晚采用不同方药分而调之的一种综合性治法,首见于薛己《内科摘要》.临床运用朝暮分调法治疗脾肾同病,多有效验,可弥补脾肾合方辨治思路存在的性味冗杂、药力掣肘等不足.刘喜明教授业医30余年,用药精简,善用经方,该文通过分析刘喜明教授辨治脾肾气虚证、脾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衰证的验案4则,从气血阴阳的不同角度,尝试阐释朝暮分调脾肾法的基本内涵.该文指出脾肾虚损的各类顽疾均有运用朝暮分调法的契机,并总结刘师运用此法的临床指征主要包括症状随昼夜变化节律性加重或减轻的趋势、病势笃重迁延及病位上下阻隔等三大方面.归纳刘师运用朝暮分调各类细法的核心策略,在于重视昼夜消长节律、把握朝时阳升暮时阳降的病机变化特点,分调脾肾,使药力与天时相合.尝试为拓展因时制宜理论的运用范畴以及临床辨治脾肾虚损顽疾提供新思路.
文献关键词:
刘喜明;脾肾;验案;朝暮分调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付守强;汤阳;王程娜;朱晓云
作者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付守强;汤阳;王程娜;朱晓云-.刘喜明运用朝暮分调脾肾法验案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22(05):37-39
A类:
朝暮分调,内科摘要,脾肾阳衰
B类:
刘喜明,验案举隅,清晨,傍晚,方药,治法,首见,薛己,临床运用,脾肾同病,效验,补脾肾,辨治思路,性味,冗杂,药力,掣肘,明教,授业,精简,善用,经方,脾肾气虚证,脾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血阴阳,基本内涵,脾肾虚损,顽疾,此法,指征,昼夜变化,节律,病势,重迁,迁延,病位,阻隔,核心策略,消长,病机变化,变化特点,天时,相合,因时制宜,临床辨治
AB值:
0.32214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