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白垩纪-古近纪生物大灭绝后海洋生物碳泵的破坏与恢复
文献摘要:
终结恐龙时代的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事件发生在6600万年前,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生态环境发生剧变,导致海洋和陆地生物的大规模灭绝,当时海洋里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初级生产者——颗石藻的灭绝尤为严重.初级生产者是食物链的基础,了解海洋初级生产力在极端环境下的破坏与灾后恢复过程,对于研究当今全球变化下海洋生物碳泵变化及其控制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比较了前人提出的劫难海洋(strangelove ocean)、活跃海洋(living ocean)、弹性海洋(resilient ocean)以及异质海洋(heterogeneous ocean)四个假说,评述每个假说在解释K-Pg事件后海洋生物碳泵如何运行方面的合理性与不足.综合分析全球海盆既有高精度旋回控制、又有表层-深海δ13C垂向梯度的多个站点的数据,以探索K-Pg界线事件后全球海洋生物碳泵效率的变化,指出:(1)K-Pg事件前所有洋盆δ13C垂向梯度与现代海洋一致,这个梯度从陆架到深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K-Pg事件后全球海洋δ13C垂向梯度消失;(3)K-Pg事件后δ13C垂向梯度消失主要是由于海洋表层δ13C突然负偏,其负偏幅度随着从陆架到深海逐渐减小.K-Pg事件后主要初级生产者从较大的颗石藻转变为较小的微型浮游生物,由于真光层中微生物碳泵的作用,更多难降解的惰性溶解有机碳能够下沉到海底,生物碳泵的效率得以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微型生物主导的生物碳泵效率不如颗石藻主导的高,但其长期运行能从海洋表层中去除足够的营养盐和有害物质,不仅为更高营养级生物提供食物来源,而且改善K-Pg事件后恶化的海洋物理化学环境,为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铺平道路.关键海洋初级生产者的变换及其控制因素是深时碳循环领域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科学问题,而K-Pg事件后生物碳泵表现出的区域或全球变化模式,有助于了解不同海洋生态系统在极端环境压力下如何运作,为人类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当前快速的全球变化对不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借鉴.
文献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输出生产力;初级生产者;颗石藻;生物碳泵;白垩纪-古近纪生物大灭绝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姜仕军
作者机构: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南京210024;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珠海51908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姜仕军-.白垩纪-古近纪生物大灭绝后海洋生物碳泵的破坏与恢复)[J].科学通报,2022(15):1689-1703
A类:
strangelove,输出生产力
B类:
白垩纪,古近纪,纪生物,生物大灭绝,绝后,后海,海洋生物,恐龙,Pg,界线,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剧变,绝对优势,优势地位,初级生产者,颗石藻,食物链,初级生产力,极端环境,灾后恢复,恢复过程,全球变化,下海,控制机制,劫难,ocean,living,resilient,heterogeneous,假说,海盆,旋回,深海,13C,全球海洋,泵效率,洋盆,陆架,梯度消失,失主,于海洋,后主,浮游生物,真光层,微生物碳泵,多难,难降解,惰性溶解有机碳,海底,微型生物,长期运行,营养盐,有害物质,营养级,食物来源,物理化学,海洋生态系统,铺平道路,控制因素,深时,碳循环,科学问题,环境压力,稳定碳同位素
AB值:
0.30668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