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媒介背景下的跨文本性理论与实践
文献摘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热拉尔·热奈特提出了跨文本性的五种类型,但其源文本囿于单一印刷媒介的语言文本,忽视接受者和文本的关系.美国媒介学家博尔特和菲德勒提出了取鉴和媒介形态变化的观点,印刷媒介公司将语言或电子文本作为源文本,注重接受者的文本需求.美国叙事学家查特曼和法国电影学家米特里提出了可译性和电子图像意义理论,电子媒介公司大都以图像文本作为源文本,同样注重接受者的文本需求.美国媒介学家普尔等探索了各种媒介融合的融合媒介,融合媒介公司使各种媒介文本都可以成为源文本,对接受者进行精准反馈;21世纪以来,中国通过融合媒介技术平台的建设促进传统的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的媒介融合,中国融合媒介公司还突出短视频文本和口语直播文本,引导接受者参与创造文本.
文献关键词:
媒介;跨文本性;互文性;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蒋传红
作者机构:
江苏大学文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蒋传红-.媒介背景下的跨文本性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22(03):110-117
A类:
跨文本性
B类:
七八十年,八十年代,热拉尔,热奈特,囿于,印刷媒介,接受者,媒介学,尔特,菲德勒,媒介形态,形态变化,电子文本,重接,美国叙事,叙事学,查特,特曼,法国电影,电影学,米特,特里,可译性,子图像,图像意义,意义理论,电子媒介,以图,普尔,媒介融合,媒介文本,中国通,媒介技术,技术平台,口语,互文性
AB值:
0.38305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