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动物的审美主体性生成——21世纪以来中国动物文学的生态伦理
文献摘要:
生态中心主义观照整个生态系统,而整个生态系统容纳所有生命,超越了人/动物的二元对立.这种以所有生命体共存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观,直接影响了 21世纪以来的中国动物文学创作.动物不再仅仅是反观人性的工具或者符码,更是作为纯粹的审美主体探察众多生命样态存在的样本.以塑造狗和狼形象为主的中国动物文学,逐渐卸下了人性外衣,切近动物本性,尤以郭雪波、陈应松、叶广芩和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等作家为代表.郭雪波塑造新型的沙漠狼和狐狸形象,以期实现生态救赎;陈应松主张"人兽相融",忧虑神农架面临的生态危机,批判引发生态危机的元凶——人;叶广芩以母性的包容和体恤,书写秦岭山地人和动物的冲突与和谐;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则体现了纯粹的动物叙事和生态书写的本真.他们平视动物作为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彰显生态伦理价值观,塑造了一系列原生态的动物形象.确保动物的审美主体性的生成,既是21世纪以来中国动物文学的审美新变,又是基于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伦理立场的文学选择,还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相吻合.
文献关键词:
21世纪动物文学;儿童文学;审美主体性;生态伦理;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张国龙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87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国龙-.动物的审美主体性生成——21世纪以来中国动物文学的生态伦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05):132-144
A类:
B类:
审美主体性,动物文学,生态中心主义,观照,容纳,二元对立,存为,生态伦理观,文学创作,反观,符码,纯粹,探察,多生,生命样态,卸下,外衣,切近,尤以,应松,叶广芩,木格,黑鹤,沙漠,狐狸,救赎,忧虑,神农架,生态危机,元凶,母性,体恤,秦岭山地,冲突与和谐,动物小说,动物叙事,生态书写,本真,平视,伦理价值,原生态,动物形象,伦理立场,价值诉求,相吻合,儿童文学
AB值:
0.41115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