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生态审美偏好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昆山市的实证研究
文献摘要:
为缓解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中的"生态–审美"不协调关系,研究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来剖析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绩效.本研究界定了"生态审美偏好"的概念,并构建了城市河流空间的生态审美偏好三重框架,总结了影响生态审美偏好的三大因子,即客体生态要素特征、审美主体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态意识与知识水平.本文采用城市河流调查方法和调查问卷法,针对江苏省昆山市的24个典型样本河段展开实证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与最优尺度回归,分析相关特征要素及其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受访者生态审美偏好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生态意识与知识水平、客体生态要素特征和审美主体社会文化背景;2)受访者对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认知水平越高,对城市河流空间的喜爱程度越高;3)植被类型对生态审美偏好的影响比材质类型、物理环境类型更显著,且不同的组合类型会影响城市河流修复的综合效益.基于此,在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规划设计与实施落地过程中,应考量生态与审美的综合价值,灵活组合客体生态要素类型,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强化河流生态系统服务感知体验,同时提升公众生态意识与知识水平.
文献关键词:
城市河流;河流空间;生态审美;生态修复;影响机制;公众审美偏好;昆山市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敏;侯晓晖;汪方心怡;汪洁琼
作者机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水绿生态智能分实验中心,上海 200092;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011;中国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 20000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敏;侯晓晖;汪方心怡;汪洁琼-.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生态审美偏好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昆山市的实证研究)[J].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22(01):40-63
A类:
河流空间,公众审美偏好
B类:
城市河流,河流生态修复,生态审美,昆山市,协调关系,生态要素,要素特征,审美主体,文化背景,生态意识,知识水平,流调,调查方法,调查问卷法,典型样本,河段,最优尺度回归,特征要素,受访者,强到,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认知水平,植被类型,物理环境,环境类型,组合类,河流修复,综合效益,生态修复规划,设计与实施,综合价值,社会需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服务感知,感知体验
AB值:
0.24037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