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于空气耦合雷达的矿井煤岩界面随采动态探测原理及关键技术
文献摘要:
矿井煤岩识别技术是制约煤炭智能开采的关键难题之一.受煤矿地质条件及复杂工况影响,目前诸多煤岩识别方法因其技术局限性而无法满足工业化实时、智能、高效的应用需求.在总结矿井煤岩识别技术演变历程基础上,提出煤岩识别技术已经进入到随采、自主、动态探测的新阶段,并提出了适用于智能综采工作面煤岩界面的非接触智能探测理论与技术框架,包括电磁波能量聚焦、位姿感知、支架姿态自适应调控、煤岩界面坐标转换4项技术内涵和聚焦发射空气耦合雷达天线、智能调节支架、煤岩界面识别与追踪技术方法、界面位置信息提取技术、系统位姿参数矩阵5项关键技术.系统阐释了基于空气耦合雷达天线煤岩界面随采动态探测系统的基本原理,首先,开发空气耦合屏蔽雷达天线,实现电磁波能量聚焦发射及煤岩界面的非接触式探测,天线悬空高度为30 cm;其次,研发智能天线支架,结合支架姿态自适应调控技术,以雷达数据探测的悬空距离(天线距煤表面距离)为判别依据,实现雷达天线位姿随工作面起伏变化的自适应调节;再次,研究多干扰源下的煤岩界面识别与追踪方法,准确识别出空气-煤界面、煤-岩界面的一次有效波反射点位,获取动态高精度的煤岩界面信息;最后,创建系统位姿参数矩阵,结合煤机惯性导航单元、智能支架动态位姿参数,建立大地坐标系、采煤机坐标系和天线坐标系3者空间关系模型,并创建煤岩界面等高曲线,并将该信息通过网络协议传输给煤机控制系统,从而实现采煤机截割滚筒自适应调高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该煤岩识别系统识别煤岩界面位置平均误差为±1.2 cm,平均误差百分比为8.6%.实现了矿井煤岩界面随采动态探测,为智采工作面实现无人作业提供了新的理论技术支撑.
文献关键词:
煤岩识别;空气耦合雷达;随采动态;非接触式探测;智能识别;自适应调控
作者姓名:
许献磊;彭苏萍;马正;朱鹏桥;王一丹
作者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许献磊;彭苏萍;马正;朱鹏桥;王一丹-.基于空气耦合雷达的矿井煤岩界面随采动态探测原理及关键技术)[J].煤炭学报,2022(08):2961-2977
A类:
空气耦合雷达,随采动态,惯性导航单元,等高曲线
B类:
矿井,动态探测,煤岩识别,智能开采,煤矿地质,矿地质条件,复杂工况,法因,技术局,应用需求,技术演变,演变历程,智能综采工作面,智能探测,理论与技术,技术框架,电磁波能量,能量聚焦,位姿感知,自适应调控,坐标转换,技术内涵,雷达天线,智能调节,节支,煤岩界面识别,识别与追踪,追踪技术,界面位置,位置信息提取,提取技术,位姿参数,系统阐释,探测系统,屏蔽,非接触式探测,悬空,智能天线,天线支架,调控技术,雷达数据,数据探测,自适应调节,干扰源,准确识别,建系,大地坐标系,采煤机,空间关系模型,网络协议,输给,给煤机,截割滚筒,调高,识别系统,系统识别,平均误差,智采工作面,无人作业,理论技术,智能识别
AB值:
0.2811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