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长江三角洲圩田景观的类型、形态生成与适应性转型
文献摘要:
长江三角洲圩区的快速城市化加剧了该地区的洪涝灾害,亟需对传统圩田景观系统的空间组织法则及其未来的保护和转型策略进行探讨.采用类型学方法对圩田景观的形态生成、类型及其适应性转型进行解析,研究发现:公元八世纪至今,圩田景观系统经历了从大圩体系的解体、小圩体系的合并与标准化到城市化的三次重大空间转型,圩田系统的体量、标准化程度、水系的连通性及可渗透下垫面的面积共同决定了其洪涝适应性;以圩田基本形态和水利技术为分类标准可识别五类圩田景观,不同圩田类型是适应特定时期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和水利技术的产物;将圩田景观系统作为未来区域发展的永久性结构和水管理系统,可在重塑地域特色的同时提高三角洲的洪涝适应性.
文献关键词:
类型学;形态生成;洪涝适应性;圩田景观;长江三角洲
作者姓名:
谢雨婷;应佳欣;陈琳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园林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谢雨婷;应佳欣;陈琳-.长江三角洲圩田景观的类型、形态生成与适应性转型)[J].城市发展研究,2022(04):70-77
A类:
洪涝适应性
B类:
长江三角洲,圩田景观,形态生成,圩区,快速城市化,洪涝灾害,景观系统,空间组织,组织法,转型策略,类型学,公元,八世纪,解体,大空间,空间转型,连通性,可渗透,透下,下垫面,基本形态,水利技术,分类标准,五类,社会生产力,永久性,水管理,地域特色,高三
AB值:
0.27797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