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干湿交替灌溉下施氮模式对水稻光合产物和氮转运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氮肥施用模式对水稻产量、光合生理特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当地稻田灌溉和施氮模式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浙优1号为供试材料,设常规淹灌和干湿交替2种灌溉模式,以及不施氮(N0)、常规施氮(PUN100)、减氮20%(PUN80)、缓控释复合肥减氮20%+生物炭(CRFN80-BC)和稳定性复合肥减氮20%+生物炭(SFN80-BC)5种施氮模式.[结果]不同灌溉和施氮模式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且二者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与常规淹灌相比,干湿交替灌溉下CRFN80-BC和SFN80-BC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齐穗期净光合速率,增加了叶面积,促进了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累积及其向籽粒的转移,进而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其2年平均产量分别为9656.5 kg/hm2和10033 kg/hm2,较PUN100处理分别提高了6.8%和10.4%.同时,干湿交替灌溉提高了CRFN80-BC和SFN80-BC处理下齐穗至灌浆期水稻茎鞘和叶片氮转运量和氮转运贡献率,进而显著提高水稻氮利用效率.与PUN80处理相比,干湿交替灌溉下CRFN80-BC和SFN80-BC处理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37.8%和58.4%、56.6%和71.1%、15.2%和19.3%.[结论]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下稳定性复合肥或缓控释复合肥减氮20%(144 kg/hm2)配施生物炭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营养生长期叶片光合速率,促进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累积和转运,二者协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利用效率,可作为适宜当地水稻绿色高效栽培的最佳水氮管理模式.
文献关键词:
干湿交替;缓控释/稳定性复合肥;光合作用;氮转运;产量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吴龙龙;虞轶俊;田仓;张露;黄晶;朱练峰;朱春权;孔亚丽;张均华;曹小闯;金千瑜
作者机构:
中国水稻研究所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1401;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杭州 310020;长江大学 农学院/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吴龙龙;虞轶俊;田仓;张露;黄晶;朱练峰;朱春权;孔亚丽;张均华;曹小闯;金千瑜-.干湿交替灌溉下施氮模式对水稻光合产物和氮转运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22(03):295-307
A类:
PUN100,PUN80,CRFN80,SFN80
B类:
干湿交替灌溉,施氮模式,光合产物,大田,区试,灌溉模式,氮肥施用,施用模式,水稻产量,光合生理特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氮素利用效率,稻田,模式优化,优化管理,淹灌,N0,减氮,缓控释,控释复合肥,生物炭,BC,响水,氮素利用率,齐穗,穗期,净光合速率,叶面积,籽粒,有效穗数,每穗粒数,hm2,灌浆期水稻,叶片氮,氮转运量,氮利用效率,回收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配施,营养生长期,叶片光合,累积和,绿色高效栽培,水氮管理,光合作用
AB值:
0.22157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