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再通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再通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1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61例)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35例)连续收治的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采用支架联合中间导管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患者的临床资料.END定义为患者入院开通闭塞血管术后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相比术前升高≥4分.根据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有无发生END,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END组(29例)和非END组(98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心房颤动史、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药史、抗凝药物用药史、他汀类药物用药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术前NIHSS评分、闭塞部位以及取栓次数、各中心手术量(低手术量中心:取栓<20例/年;高手术量中心:取栓≥20例/年),采用单因素分析进行初步筛选,将单因素分析结果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以分析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家中心共127例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与非END组间取栓次数≥3次(χ2=4.904,P=0.027)、低手术量中心(χ2=23.839,P<0.01)及颈内动脉闭塞(χ2=4.631,P=0.031)患者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取栓次数≥3次(OR=2.749,95%CI:1.029~7.342)及低手术量中心(OR=8.433,95%CI:3.155~22.537)为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取栓次数≥3次及低手术量中心是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文献关键词:
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血管内治疗;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陈松;王驰;王伟;邱玉发;吕楠;杨鹏飞;肖国栋;舒张
作者机构:
215000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松;王驰;王伟;邱玉发;吕楠;杨鹏飞;肖国栋;舒张-.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再通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02):73-78,108
A类:
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B类:
血管内治疗,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太仓市,神经外科,海军军医,军医大学,苏州大学,神经内科,中间导管,开通,内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脑血管病,糖尿病史,高血压病,饮酒史,吸烟史,心房颤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他汀类药物,发病至入院时间,穿刺时间,取栓次数,手术量,高手,初步筛选,经血,颈内动脉闭塞,比例差异,血管再通
AB值:
0.13666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