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CT、MR诊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浅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检查(MR)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均源自于2017年3月至2021年11月柳州市工人医院收治,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67)与B组(n=25),A组接受CT检查,B组接受MR检查,就患者临床这诊断效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CT与MR对颈动脉平均狭窄率的检出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者MR检出26支血管36处斑块;10例患者接受CT检查,检出10支血管13处斑块,其中CT与MR检查8处斑块一致,MR未能查出CT检查显示的3处处于扫描边缘钙化或较小点状钙化,MR疑似的2处"斑块",CT未检查确诊.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应用CT、MR均可起到良好的检出效果,而针对粥样硬化斑块而言,MR检查能对其特征进行准确的分析.
文献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检查;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岑宝珠
作者机构: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 广西 柳州 545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岑宝珠-.CT、MR诊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分析)[J].健康忠告,2022(13):35-37
A类:
B类:
MR,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应用电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检查,临床价值,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检查,查资料,柳州市工人医院,检查方式,组接,诊断效果,狭窄率,查出,处处,钙化,小点,点状,未检
AB值:
0.18805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