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西南4省(市)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
文献摘要:
对西南4省(市)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发挥西南地区山地农耕文化的资源优势,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以西南4省(市)2775项省级以上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Moran'sI指数、区位熵、不平衡指数和核密度法,对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模式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 国家级和省(市)级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广泛,类别上以传统技艺、民俗和传统音乐类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最为广泛;② 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位熵值差异较小,分布较为均衡,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文化空间类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位熵值差异较大,空间分布集中度较高;③ 西南4省(市)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多核心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且不同类别之间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西南4省(市)的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空间集聚分布,打造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集聚区、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园区,建立少数民族农耕文化风情园有利于发挥其集聚优势.
文献关键词:
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西南4省(市)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余阳立;杨晓霞;崔洪瑞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研究所/西南山地生态循环农业国家级培育基地,重庆 40071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余阳立;杨晓霞;崔洪瑞-.西南4省(市)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4):165-175
A类:
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情园
B类:
空间分布特征,西南地区,农耕文化,保护与活化,上农,Moran,sI,区位熵,不平衡指数,核密度法,分布模式,传统技艺,传统音乐,音乐类,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曲艺,传统体育,游艺,杂技,文化空间,集中度,多核,分布格局,密集区,聚居地,空间分布差异,空间集聚,集聚分布,文化集聚区,主题园区,集聚优势
AB值:
0.2200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