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长江中游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及其优化整合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定量分析长江中游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及其优化整合对策,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中游流域6类66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核密度指数方法,定量分析其交叉重叠特征和优化整合对策.[结果]长江中游流域共21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主要集聚分布于鄱阳环湖、大别山南部武陵山脉和伏牛山等区域;在省级行政区划交界、流域区划交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内,优化整合应优先考虑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4类为主体分别进行类型整合、范围调整、吸收合并和同类合并.[结论]运用ArcGIS定量可视化叠加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并判断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现状、特征及问题,有利于科学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空间格局规划.
文献关键词:
长江中游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优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唐晓岚;马坤;任宇杰
作者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唐晓岚;马坤;任宇杰-.长江中游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及其优化整合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3):12-20
A类:
长江中游流域
B类: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优化整合,整合研究,整合对策,合理规划,ArcGIS,核密度指数,集聚分布,鄱阳,环湖,大别山,山南,武陵山脉,伏牛山,行政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功能,功能保护,先考,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公园,吸收合并,叠加分析,科学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空间格局
AB值:
0.22213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