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小空间与大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闽南打城戏文化空间叙事研究
文献摘要:
闽南打城戏是福建地区特有的地方剧种,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福建泉州,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自称"打城人",表演"打城戏",携带"打城音乐",传承"打城文化",并且构筑一个充满"打城文化符号"的"打城空间".作为根植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戏曲,其文化空间的研究具有诸多价值.该文通过区域研究法和多点民族志研究法,聚焦闽南地区的地方性艺术符号——打城戏,从戏曲人类学的视角讨论打城戏空间的群体组织与关系网络,包含师父与徒弟、官方与民间、演员与观众三组群体在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中的互动转变与遗产叙事,特别是从戏曲情感认同和戏曲生产实践双视角关注空间内部组织结构的流变与互动关系,解读戏曲群体在不同时期社会空间结构中的文化叙事与角色嬗变.无论过去还是当下,艺术生产者、表演者、戏迷在不同的社会语境里,均不是一个自然静止的状态,而是处于一个流动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中,不同群体与外部社会不断地互动与博弈,并表达着各自的诉求与理念.
文献关键词:
打城戏;文化空间;遗产叙事;内部结构;关系网络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荟
作者机构:
集美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荟-.小空间与大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闽南打城戏文化空间叙事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35-49
A类:
打城戏,遗产叙事,戏曲群体
B类:
小空间,大社,戏文,文化空间,空间叙事研究,福建地区,地方剧种,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自称,文化符号,根植,海上丝绸之路,多价,区域研究,多点民族志,民族志研究,闽南地区,地方性,艺术符号,人类学,学的视角,关系网络,师父,徒弟,演员,组群,传统社会,曲情,情感认同,生产实践,双视角,内部组织,社会空间结构,文化叙事,角色嬗变,艺术生产,生产者,表演者,戏迷,社会语境,静止,不同群体
AB值:
0.38654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